普賢菩薩十大行願
◎宣化上人《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》淺釋 若欲成就此功德門,應修十種廣大行願。 「若欲成就此功德門」:如果有眾生想要成就佛的這種功德。是不是單單佛才可以有這種無量 無邊的功德,一般的眾生就沒有份呢?不是的。佛教是最平等的,絕對沒有這種專制和獨裁 的思想在裏邊。佛教講人人皆可以成佛,而且不但人人可以成佛,就是一切飛、潛、動、植 的眾生也都可以成佛。天上飛的,水裏潛藏的,這一切的動物、植物、樹木花草、胎卵濕化 四生十二類的眾生,也都可以成佛的。不是說只可以我成佛,你不可以成 佛,沒有這個的。 也不像某某宗教說:「只有我這一個神是真的,其餘都是假的。」成佛,只怕你不成,你成了 就是真佛,沒有一個假佛的,所有的佛都是真佛,所 有的眾生都可以成為真佛。不是說只許可 我成佛,不許可你成佛,這種的教義太狹小了。就單單你一個真神又有什麼意思呢?那就變成 一個孤獨的神了。一切眾生都 可以成佛,所以佛是很多、很多的,而且佛佛道同,都是一樣, 沒有分別的。 我們一切眾生,想要成就佛的功德,「應修十種廣大行願」:應該修行十種廣大的行願。這十種 廣大的行願修成功了,就可以得到佛這種的功德。 |
何等為十?一者、禮敬諸佛;二者、稱讚如來;三者、廣修供養;四者、懺悔業障;五者、隨喜功德;六者、請轉法輪;七者、請佛住世;八者、常隨佛學;九者、恆順眾生;十者、普皆迴向。
「何等為十」:什麼是十種的廣大行門呢?這是問十種廣大行門的名目。 |
「一者禮敬諸佛」:第一就是禮敬諸佛。禮就是有禮貌,有禮法。禮是彼此恭敬的一種表現,你對人有禮貌,別人對你也會有禮貌。禮是「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」五常之一,人之所以和禽獸不同,就因為有一種禮,人如果沒有禮貌,和禽獸就沒有什麼分別了。為什麼要有禮貌?就因為我們對旁人有一種恭敬的心,所以就行一個禮。我們恭敬一個人必須要有一種禮,對佛更需要有禮貌而恭敬。
以前中國人也不願意向佛叩頭,和現在的美國人是一樣的。我剛到美國的時候,有很多人告訴我說, 美國人最不願意的就是叩頭、拜佛。我說:「那最好!他不願意叩頭,我一定要他叩頭。他如果不叩頭,我就不教他佛法,這沒有什麼客氣的!」你叩頭,我就教你佛法;不叩頭,你想和我學佛法,我也不教你。為什麼?你對佛都沒有禮貌,我又何必教你呢!以前中國人也是這樣,信佛是信佛,就是不願意叩頭、拜佛,和那個猴子一樣。猴子不懂得拜佛,你教牠,牠也不願意。還有馬、牛也不會拜佛,牠心裏雖然恭敬佛,但牠也不拜佛。以前的中國佛教徒就是這樣子,對佛敬而不禮,心裏雖然信佛,但是不拜佛。
北魏時,西域勒那摩提尊者看見中國人這種情形,信佛而不拜佛,這是沒有什麼用的,於是乎他就到中國立了七種的禮法,來教化中國人拜佛。佛教傳播到各地的這種情形,到處都差不多的。佛教最初傳到中國,中國人不願意拜佛;現在傳到美國,美國人也不願意拜佛。為什麼不願意拜佛?就因為從來也沒有拜過,因此就有一種我相、我慢,認為這個我比須彌山都大,怎麼可以拜佛呢?於是乎有的人看人家拜佛,他就往那兒 一站,像個木頭似的;有的看人家拜佛,他就往那兒一坐,像一塊石頭似的,有種種不同的樣子。
我們信佛的人必須要拜佛,連佛都不拜,怎麼談得上信呢?所以我們必須要禮拜佛像。有人說:「這個佛像是木雕的,我們拜他有什麼用啊?」並不是這個佛像就是佛,你不要認錯了。佛是遍滿一切處的,沒有任何地方不是佛的法身所在地。這個木像不過是一種表法,用來代表佛而已。好像每一個國家都有國旗,一般老百姓都要向國旗行禮致敬,這國旗是一塊布或者是膠做成的,那你向它敬禮有什麼用呢?這也是一種代表, 國旗就代表國家的一種生命,所以人民向國旗敬禮,也就是對國家恭敬。佛像也是這樣子,不過是代表佛的一個象徵而已,並不是說這個佛像就是佛了。那我們為什麼對著佛像來禮拜呢?佛是遍滿一切處,我們應該向四面八方去頂禮叩頭哪?這也不是。禮敬必須要有所皈依,要有所皈依就要有一個目標來代表。就像一個國家有很多省分,你若要向它的每一個省、每一個縣去敬禮,那怎麼來得及?所以只向這一面國旗來敬禮也就夠了。我們向佛敬禮,也是同樣的意思。
向佛敬禮,有七種禮法:
(一)我慢禮。什麼叫我慢禮呢?就是看見人家拜我也拜,但是我相還不除,拜佛總是不自然,總覺得我拜佛做什麼?我何必拜他呢?叩頭叩得很不歡喜、很勉強。或者看見他人拜佛,我若不拜佛,這好像好特別似的,覺得不好意思,所以也就拜佛。雖然拜佛,但是這個我相沒有空,還有我慢存在,看著人家叩頭,他也叩頭,心裏卻想:「這真是迷信,叩頭有什麼用呢!太迷信了!」
(二)求名禮。什麼叫求名禮呢?聽到很多人讚歎說某某人拜佛拜得很多,他又拜佛、又拜經、又拜懺,真用功修行啦!聽人家這麼讚歎,他也想要得修行的名,於是他也就拜佛,也就拜懺來隨喜。他雖然也隨喜,但他不是真的為拜佛,是為求這個修行的名字而拜,這叫求名禮。他也不是信,也不是為不信而拜,他是看見人家拜佛就有人供養、恭敬、讚歎,說這是真正修道的,他也要得到供養、恭敬、讚歎,所以就拜佛了。
(三)身心唱和禮。怎麼叫身心唱和禮呢?就是看見人家拜,我也拜;人家叩頭,我也叩頭,身和心就隨著人家轉——人家怎麼樣,我就怎麼樣,不管拜佛有好處沒有好處,也不管拜佛是正信或是迷信,也沒有求名的心,就是隨著人家去做。這種禮沒有什麼功,也沒有什麼過,是平平常常的。
(四) 智淨禮。什麼叫智淨禮?智是智慧,淨是清淨;以真正的智慧,清淨自己的身、口、意三業來拜佛。這是有智慧的人拜佛的方法。你這兒一拜佛,就不會再去殺生、 偷盜、邪婬,這是身業清淨。你這兒拜佛的時候,沒有貪心,也沒有癡心、瞋心,只有恭恭敬敬拜佛的這麼一個心,所以意業也清淨了。你拜佛就念佛或持誦經咒,這樣子口業也不犯了,口裏沒有綺語、妄言、惡口、兩舌了,這是口業清淨。身口意三業清淨,以真正的智慧來拜佛,這叫智淨禮。
(五)遍入法界禮。怎麼叫遍入法界禮呢?拜佛的時候,要觀想我這個身體雖然沒有成佛,然而我的心性是充遍法界的。現在我在一位佛前來拜佛,同時就能遍禮法界一切諸佛。不是單單拜這一位佛,而是在每一尊佛的前面,都有我的化身在那兒向佛頂禮叩頭,同時供養諸佛菩薩。所謂「一切唯心造」,你的心是周遍法界,這種禮也是周遍法界的,你這種修行也就是周遍法界。有人說:「什麼叫法界呢?我聽經聽了幾天了, 不知道什麼叫法界。」所有三千大千世界都在法界之內包著的,在這法界的裏邊,沒有到法界的外邊。所以你的心盡虛空、遍法界,你這恭敬禮也盡虛空、遍法界, 你所得的功德也是盡虛空、遍法界,這叫遍入法界禮。
(六)正觀修行至誠禮。正觀就是專一其心,來觀想拜佛。我們拜一位佛就是拜法界佛,拜法界佛也就是拜一位佛。因為十方三世佛,是同共一法身,所謂「佛佛道同」,我們要專一其心來觀想拜佛,不打妄想。不是人雖然在這兒拜佛,可是這個心卻跑到電影院去了,或者跑到跑馬場、跳舞廳、酒吧或者飯館裏去了。總而言之,不用買票的這種旅行都各處去跑
,忽然而天,忽然而地,有的時候就跑到紐約去了,也不知怎麼樣又跑回到三藩市,他自己以為這真是有了神通了,其實連鬼通都沒有,不要說神通,這就是妄想,就叫邪觀,沒有正觀。
正觀修行,就不打這些個妄想了,拜佛就是一心拜佛,心不二用,不會在這兒拜著佛還打其他的妄想。這種正觀修行的一拜,你拜一佛勝過你拜百千萬佛,也就勝過其他那些打妄想的人拜百千萬拜那麼多。所以修行是要得其門而入,你要知道法門。你若不知道法門,雖然是一樣的拜佛,人家那兒拜佛就是拜佛,你這兒拜佛就打妄想:「等一下拜完佛,就去喝杯咖啡,或者飲點酒。」你這樣就不是正觀修行至誠禮,這是邪觀。拜佛的時候不好好拜,儘打妄想,這太沒有功德了。
(七)實相平等禮。實相禮是禮而不禮,不禮而禮。有人說:「哦,禮而不禮,不禮而禮,那我不拜佛就是拜佛了嘛!」不是這樣解法。是你雖然拜佛而不著拜佛之相,不是你不拜佛就認為自己拜佛了,那就變成一種狂妄了。好像有人來到這兒對我說,他已經到虛空裏頭去了,這真是愚癡到極點了!這一類的人簡直的是不可救藥,沒有法子救了。為什麼?因為他這種執著性太愚癡了。
實相平等禮,就是不著相的平等禮拜三寶,恭敬佛、恭敬法、恭敬僧,沒有分別的這麼拜。一念也不生,一念也不滅,這就是不生不滅的一種實相平等法。所謂「一念不生全體現」,你真能拜佛,拜到一念不生,那時候十方世界就現全身。你這個身體雖然在這兒, 但就和法界一樣大,也就是實相,實相無相。你拜得無人、無我、無眾生、無壽者,和法界合成一體,你這個身體也就是法界,法界也就是你這個身體,你看這妙不 妙!以前你的身只有須彌山那麼一點點,須彌山在法界裏就好像一粒微塵那麼大而已,你不要以為須彌山有多大。現在須彌山在你的法身裏邊,你把須彌山包住了, 你看這妙不妙!所有宇宙的一切萬物,沒有不在你這個法性裏頭包著,也沒有你不明白的。這種實相平等禮,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。你若能以拜佛拜到這種境界上,你說這個妙處還能說得完嗎?是說不完的。
以上是簡單地說禮拜三寶的七種禮。若往多了說,禮儀三百,威儀三千,那個禮數就多得很了。在中國有一部禮經,又叫《禮記》,專記載種種的禮法。《禮記》上說每一個人坐在什麼地方都有一定的,大人有大人坐的地方,小孩子有小孩子坐的地方,男人有男人坐的地方,女人有女人坐的地方,老人有老人坐的地方,不能亂坐的。我就單舉出來一種來說,小孩子應該坐到什麼地方呢?《禮記》上說:「童子隅坐。」童子應該坐在角落上,不應該坐到正面。
講到這個禮上,我在十二歲以前當小孩子的時候就很講禮貌的。講什麼禮貌呢?我喜歡人家恭敬我。 怎麼樣恭敬法呢?我在小孩子的時候就歡喜作皇帝,所有村子裏的一般小孩子,或者有五十,或者有一百,所有這些小孩子都要聽我的指揮。我叫這些小孩子堆出一個大大的土堆,我就坐在這個土堆上邊,叫這一些小孩子向我來叩頭。很奇怪的,所有的小孩子也都不反對向我叩頭,都聽我招呼。
等到十二歲的時候,我見到一個死了的小孩子,那時候才知道人是會死的。於是乎,以後就把這種惡劣的習慣改了,不叫人家向我叩頭,我向人家叩頭了。先從什麼地方開始呢?先從我父親、母親那兒開始,早晨給父親、母親叩頭,晚間也給父親、母親叩頭,給父親叩三個頭、母親叩三個頭,這是早晨有六個頭,晚間有六個。以後一想,這個世界不是單單只有我的父親、母親,又有天、又有地、又有皇帝、又有師父,於是就給天也叩頭、地也叩頭、國王也叩頭、師父也叩頭。那時候我還不知道誰是我師父,因為還沒遇著師父呢。但是我心裏這麼想:「我將來一定會有個師父,我現在雖然還沒有遇著師父,我先就給師父叩頭。」所以就這麼給天、地、君、親、師叩頭。若照一般人的講法,這是真正的迷信。
以後我又想,這個世界上有聖人,又向聖人叩頭;又有賢人,又向賢人叩頭。以後又知道世界上有佛,又向佛來叩頭,向菩薩、聲聞、緣覺叩頭。以後又想世界上有最好的好人,又向好人叩頭;世界上有最善的善人,又向善人叩頭。我想因為他們能行善幫助窮人,所以我替窮人來謝謝他們,給善人叩頭。以後,我又想這個惡人也是很可憐的,我代表這些惡人給佛叩頭,請佛原諒他們,赦免他們的罪過,令他們改惡向善。 於是我又代表世界上有罪的人來向佛叩頭,向佛懺悔;又代表世界上不孝順父母的人來向佛懺悔。我就認為我是壞人中最壞的,我應該替所有這一切人來拜佛。
就這樣,到後來每一次叩頭,要叩八百三十幾個頭。我在什麼時候叩頭呢?我告訴你們,我這種的修行很奇怪的。我一大清早在人都沒有醒以前,就起來穿好衣服,洗好洗臉,到外邊去點上一支香就開始叩頭。無論颳風、下雨、下雪,我也要叩頭,甚至下雪,也不管雪是凍、是涼,我的手就按在雪上來叩頭。叩這八百三十幾個頭,跪下起來、起來又跪下,大約要一個半鐘頭的時間。晚間等人都睡了之後,我又到外邊去叩頭去。這麼樣叩了大約有很多年,一直到我在母親墳上守孝之後,才把叩頭的數目減少了,但每天還是叩九個頭,不叩那麼多了,因為那樣費的時間太多了。相信差不多的人都想要知道我過去都怎麼樣拜佛來著,所以我說一說。
「禮敬諸佛」的這個「敬」就是循規蹈矩,依照規矩去做去。你的所行所作都合乎禮,這就是一個敬;如果你不守禮,這就是不敬。譬如你對一個人恭敬,你在這個人的面前就要守規矩;如果你不恭敬這個人,你就會放逸,隨便願意怎麼樣就怎麼樣。
我們現在要禮敬諸佛,就是禮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。佛是大覺者,一個大覺悟的人。我們凡夫是醉生夢死,不知道這個三界是苦,也不想出離三界,這就是不覺。二乘在凡夫裏邊是一個覺者,他覺悟了。覺悟什麼呢?覺悟生死無常,非常危險
,所以他就修行,得到偏空的理,悟得四諦法、十二因緣法,這叫羅漢,也叫緣覺。中乘就叫緣覺。這種人在凡夫裏邊可以算是一個覺悟者,可是他不能自覺覺他,他只知道自利,而不知道利他,所以就僅能自覺。
菩薩和羅漢又不同了,菩薩既能自覺又能覺他,既能自利又能利他。佛和菩薩又不同,菩薩雖然能自覺覺他,可是還沒能覺滿。佛是覺行圓滿,覺也圓滿,修行也圓滿,自覺也圓滿,覺他也圓滿了。佛之所以成一個大覺者,也就因為他這三種覺悟都圓滿了,萬種的功德也都具備了,所以就稱為佛。
小乘的教理中,他們認為只有釋迦牟尼佛一位佛,不承認另有其他的佛。小乘法,就是釋迦牟尼佛最初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說的法,所以這些小乘人只知道有釋迦牟尼佛,不知道其他世界上也都有無量諸佛。因為他不知道,所以就說沒有十方佛
,只有釋迦牟尼佛。那麼十方佛是不是沒有呢?不是的。他承認有十方佛,也有十方佛;他不承認有十方佛,還是有十方佛。這十方佛和釋迦牟尼佛是一個的,所以說「十方三世佛,同共一法身」。
現在這位普賢菩薩發廣大的行願,修行這種的願有多大呢?這種願,是一種不可思議境界的願,沒有辦法能知道他這個願
有多大,所以稱普賢菩薩為願王,他是願中之王。
這第一願「禮敬諸佛」,不是單單就頂禮釋迦牟尼佛或者阿彌陀佛,是一禮一切禮,一佛一切佛。禮 一佛就是禮一切佛
,禮一切佛也就是禮一佛;禮一切佛而不著一切佛,禮一佛也不著一佛。就是要行實相平等禮,雖然是禮一切佛和一佛,而不要著住這個相上。不要說:「我這回功德可是大了!我拜了這麼多佛,其他人都沒有我這樣修行的。」拜佛不要著相,這叫禮敬諸佛。
禮敬諸佛,諸佛是不是需要我們禮敬呢?我們禮佛,佛也是佛;我們不禮佛,佛仍然是佛。並不是我們禮佛,佛就得到多一點的好處,佛就大一點;我們不禮佛,佛就得不著好處,佛就小一點。我們禮佛,是盡上我們眾生的這種恭敬心,在佛的份上是不增不減的,所以禮佛不要執著。
以前中國人也不願意向佛叩頭,和現在的美國人是一樣的。我剛到美國的時候,有很多人告訴我說, 美國人最不願意的就是叩頭、拜佛。我說:「那最好!他不願意叩頭,我一定要他叩頭。他如果不叩頭,我就不教他佛法,這沒有什麼客氣的!」你叩頭,我就教你佛法;不叩頭,你想和我學佛法,我也不教你。為什麼?你對佛都沒有禮貌,我又何必教你呢!以前中國人也是這樣,信佛是信佛,就是不願意叩頭、拜佛,和那個猴子一樣。猴子不懂得拜佛,你教牠,牠也不願意。還有馬、牛也不會拜佛,牠心裏雖然恭敬佛,但牠也不拜佛。以前的中國佛教徒就是這樣子,對佛敬而不禮,心裏雖然信佛,但是不拜佛。
北魏時,西域勒那摩提尊者看見中國人這種情形,信佛而不拜佛,這是沒有什麼用的,於是乎他就到中國立了七種的禮法,來教化中國人拜佛。佛教傳播到各地的這種情形,到處都差不多的。佛教最初傳到中國,中國人不願意拜佛;現在傳到美國,美國人也不願意拜佛。為什麼不願意拜佛?就因為從來也沒有拜過,因此就有一種我相、我慢,認為這個我比須彌山都大,怎麼可以拜佛呢?於是乎有的人看人家拜佛,他就往那兒 一站,像個木頭似的;有的看人家拜佛,他就往那兒一坐,像一塊石頭似的,有種種不同的樣子。
我們信佛的人必須要拜佛,連佛都不拜,怎麼談得上信呢?所以我們必須要禮拜佛像。有人說:「這個佛像是木雕的,我們拜他有什麼用啊?」並不是這個佛像就是佛,你不要認錯了。佛是遍滿一切處的,沒有任何地方不是佛的法身所在地。這個木像不過是一種表法,用來代表佛而已。好像每一個國家都有國旗,一般老百姓都要向國旗行禮致敬,這國旗是一塊布或者是膠做成的,那你向它敬禮有什麼用呢?這也是一種代表, 國旗就代表國家的一種生命,所以人民向國旗敬禮,也就是對國家恭敬。佛像也是這樣子,不過是代表佛的一個象徵而已,並不是說這個佛像就是佛了。那我們為什麼對著佛像來禮拜呢?佛是遍滿一切處,我們應該向四面八方去頂禮叩頭哪?這也不是。禮敬必須要有所皈依,要有所皈依就要有一個目標來代表。就像一個國家有很多省分,你若要向它的每一個省、每一個縣去敬禮,那怎麼來得及?所以只向這一面國旗來敬禮也就夠了。我們向佛敬禮,也是同樣的意思。
向佛敬禮,有七種禮法:
(一)我慢禮。什麼叫我慢禮呢?就是看見人家拜我也拜,但是我相還不除,拜佛總是不自然,總覺得我拜佛做什麼?我何必拜他呢?叩頭叩得很不歡喜、很勉強。或者看見他人拜佛,我若不拜佛,這好像好特別似的,覺得不好意思,所以也就拜佛。雖然拜佛,但是這個我相沒有空,還有我慢存在,看著人家叩頭,他也叩頭,心裏卻想:「這真是迷信,叩頭有什麼用呢!太迷信了!」
(二)求名禮。什麼叫求名禮呢?聽到很多人讚歎說某某人拜佛拜得很多,他又拜佛、又拜經、又拜懺,真用功修行啦!聽人家這麼讚歎,他也想要得修行的名,於是他也就拜佛,也就拜懺來隨喜。他雖然也隨喜,但他不是真的為拜佛,是為求這個修行的名字而拜,這叫求名禮。他也不是信,也不是為不信而拜,他是看見人家拜佛就有人供養、恭敬、讚歎,說這是真正修道的,他也要得到供養、恭敬、讚歎,所以就拜佛了。
(三)身心唱和禮。怎麼叫身心唱和禮呢?就是看見人家拜,我也拜;人家叩頭,我也叩頭,身和心就隨著人家轉——人家怎麼樣,我就怎麼樣,不管拜佛有好處沒有好處,也不管拜佛是正信或是迷信,也沒有求名的心,就是隨著人家去做。這種禮沒有什麼功,也沒有什麼過,是平平常常的。
(四) 智淨禮。什麼叫智淨禮?智是智慧,淨是清淨;以真正的智慧,清淨自己的身、口、意三業來拜佛。這是有智慧的人拜佛的方法。你這兒一拜佛,就不會再去殺生、 偷盜、邪婬,這是身業清淨。你這兒拜佛的時候,沒有貪心,也沒有癡心、瞋心,只有恭恭敬敬拜佛的這麼一個心,所以意業也清淨了。你拜佛就念佛或持誦經咒,這樣子口業也不犯了,口裏沒有綺語、妄言、惡口、兩舌了,這是口業清淨。身口意三業清淨,以真正的智慧來拜佛,這叫智淨禮。
(五)遍入法界禮。怎麼叫遍入法界禮呢?拜佛的時候,要觀想我這個身體雖然沒有成佛,然而我的心性是充遍法界的。現在我在一位佛前來拜佛,同時就能遍禮法界一切諸佛。不是單單拜這一位佛,而是在每一尊佛的前面,都有我的化身在那兒向佛頂禮叩頭,同時供養諸佛菩薩。所謂「一切唯心造」,你的心是周遍法界,這種禮也是周遍法界的,你這種修行也就是周遍法界。有人說:「什麼叫法界呢?我聽經聽了幾天了, 不知道什麼叫法界。」所有三千大千世界都在法界之內包著的,在這法界的裏邊,沒有到法界的外邊。所以你的心盡虛空、遍法界,你這恭敬禮也盡虛空、遍法界, 你所得的功德也是盡虛空、遍法界,這叫遍入法界禮。
(六)正觀修行至誠禮。正觀就是專一其心,來觀想拜佛。我們拜一位佛就是拜法界佛,拜法界佛也就是拜一位佛。因為十方三世佛,是同共一法身,所謂「佛佛道同」,我們要專一其心來觀想拜佛,不打妄想。不是人雖然在這兒拜佛,可是這個心卻跑到電影院去了,或者跑到跑馬場、跳舞廳、酒吧或者飯館裏去了。總而言之,不用買票的這種旅行都各處去跑
,忽然而天,忽然而地,有的時候就跑到紐約去了,也不知怎麼樣又跑回到三藩市,他自己以為這真是有了神通了,其實連鬼通都沒有,不要說神通,這就是妄想,就叫邪觀,沒有正觀。
正觀修行,就不打這些個妄想了,拜佛就是一心拜佛,心不二用,不會在這兒拜著佛還打其他的妄想。這種正觀修行的一拜,你拜一佛勝過你拜百千萬佛,也就勝過其他那些打妄想的人拜百千萬拜那麼多。所以修行是要得其門而入,你要知道法門。你若不知道法門,雖然是一樣的拜佛,人家那兒拜佛就是拜佛,你這兒拜佛就打妄想:「等一下拜完佛,就去喝杯咖啡,或者飲點酒。」你這樣就不是正觀修行至誠禮,這是邪觀。拜佛的時候不好好拜,儘打妄想,這太沒有功德了。
(七)實相平等禮。實相禮是禮而不禮,不禮而禮。有人說:「哦,禮而不禮,不禮而禮,那我不拜佛就是拜佛了嘛!」不是這樣解法。是你雖然拜佛而不著拜佛之相,不是你不拜佛就認為自己拜佛了,那就變成一種狂妄了。好像有人來到這兒對我說,他已經到虛空裏頭去了,這真是愚癡到極點了!這一類的人簡直的是不可救藥,沒有法子救了。為什麼?因為他這種執著性太愚癡了。
實相平等禮,就是不著相的平等禮拜三寶,恭敬佛、恭敬法、恭敬僧,沒有分別的這麼拜。一念也不生,一念也不滅,這就是不生不滅的一種實相平等法。所謂「一念不生全體現」,你真能拜佛,拜到一念不生,那時候十方世界就現全身。你這個身體雖然在這兒, 但就和法界一樣大,也就是實相,實相無相。你拜得無人、無我、無眾生、無壽者,和法界合成一體,你這個身體也就是法界,法界也就是你這個身體,你看這妙不 妙!以前你的身只有須彌山那麼一點點,須彌山在法界裏就好像一粒微塵那麼大而已,你不要以為須彌山有多大。現在須彌山在你的法身裏邊,你把須彌山包住了, 你看這妙不妙!所有宇宙的一切萬物,沒有不在你這個法性裏頭包著,也沒有你不明白的。這種實相平等禮,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。你若能以拜佛拜到這種境界上,你說這個妙處還能說得完嗎?是說不完的。
以上是簡單地說禮拜三寶的七種禮。若往多了說,禮儀三百,威儀三千,那個禮數就多得很了。在中國有一部禮經,又叫《禮記》,專記載種種的禮法。《禮記》上說每一個人坐在什麼地方都有一定的,大人有大人坐的地方,小孩子有小孩子坐的地方,男人有男人坐的地方,女人有女人坐的地方,老人有老人坐的地方,不能亂坐的。我就單舉出來一種來說,小孩子應該坐到什麼地方呢?《禮記》上說:「童子隅坐。」童子應該坐在角落上,不應該坐到正面。
講到這個禮上,我在十二歲以前當小孩子的時候就很講禮貌的。講什麼禮貌呢?我喜歡人家恭敬我。 怎麼樣恭敬法呢?我在小孩子的時候就歡喜作皇帝,所有村子裏的一般小孩子,或者有五十,或者有一百,所有這些小孩子都要聽我的指揮。我叫這些小孩子堆出一個大大的土堆,我就坐在這個土堆上邊,叫這一些小孩子向我來叩頭。很奇怪的,所有的小孩子也都不反對向我叩頭,都聽我招呼。
等到十二歲的時候,我見到一個死了的小孩子,那時候才知道人是會死的。於是乎,以後就把這種惡劣的習慣改了,不叫人家向我叩頭,我向人家叩頭了。先從什麼地方開始呢?先從我父親、母親那兒開始,早晨給父親、母親叩頭,晚間也給父親、母親叩頭,給父親叩三個頭、母親叩三個頭,這是早晨有六個頭,晚間有六個。以後一想,這個世界不是單單只有我的父親、母親,又有天、又有地、又有皇帝、又有師父,於是就給天也叩頭、地也叩頭、國王也叩頭、師父也叩頭。那時候我還不知道誰是我師父,因為還沒遇著師父呢。但是我心裏這麼想:「我將來一定會有個師父,我現在雖然還沒有遇著師父,我先就給師父叩頭。」所以就這麼給天、地、君、親、師叩頭。若照一般人的講法,這是真正的迷信。
以後我又想,這個世界上有聖人,又向聖人叩頭;又有賢人,又向賢人叩頭。以後又知道世界上有佛,又向佛來叩頭,向菩薩、聲聞、緣覺叩頭。以後又想世界上有最好的好人,又向好人叩頭;世界上有最善的善人,又向善人叩頭。我想因為他們能行善幫助窮人,所以我替窮人來謝謝他們,給善人叩頭。以後,我又想這個惡人也是很可憐的,我代表這些惡人給佛叩頭,請佛原諒他們,赦免他們的罪過,令他們改惡向善。 於是我又代表世界上有罪的人來向佛叩頭,向佛懺悔;又代表世界上不孝順父母的人來向佛懺悔。我就認為我是壞人中最壞的,我應該替所有這一切人來拜佛。
就這樣,到後來每一次叩頭,要叩八百三十幾個頭。我在什麼時候叩頭呢?我告訴你們,我這種的修行很奇怪的。我一大清早在人都沒有醒以前,就起來穿好衣服,洗好洗臉,到外邊去點上一支香就開始叩頭。無論颳風、下雨、下雪,我也要叩頭,甚至下雪,也不管雪是凍、是涼,我的手就按在雪上來叩頭。叩這八百三十幾個頭,跪下起來、起來又跪下,大約要一個半鐘頭的時間。晚間等人都睡了之後,我又到外邊去叩頭去。這麼樣叩了大約有很多年,一直到我在母親墳上守孝之後,才把叩頭的數目減少了,但每天還是叩九個頭,不叩那麼多了,因為那樣費的時間太多了。相信差不多的人都想要知道我過去都怎麼樣拜佛來著,所以我說一說。
「禮敬諸佛」的這個「敬」就是循規蹈矩,依照規矩去做去。你的所行所作都合乎禮,這就是一個敬;如果你不守禮,這就是不敬。譬如你對一個人恭敬,你在這個人的面前就要守規矩;如果你不恭敬這個人,你就會放逸,隨便願意怎麼樣就怎麼樣。
我們現在要禮敬諸佛,就是禮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。佛是大覺者,一個大覺悟的人。我們凡夫是醉生夢死,不知道這個三界是苦,也不想出離三界,這就是不覺。二乘在凡夫裏邊是一個覺者,他覺悟了。覺悟什麼呢?覺悟生死無常,非常危險
,所以他就修行,得到偏空的理,悟得四諦法、十二因緣法,這叫羅漢,也叫緣覺。中乘就叫緣覺。這種人在凡夫裏邊可以算是一個覺悟者,可是他不能自覺覺他,他只知道自利,而不知道利他,所以就僅能自覺。
菩薩和羅漢又不同了,菩薩既能自覺又能覺他,既能自利又能利他。佛和菩薩又不同,菩薩雖然能自覺覺他,可是還沒能覺滿。佛是覺行圓滿,覺也圓滿,修行也圓滿,自覺也圓滿,覺他也圓滿了。佛之所以成一個大覺者,也就因為他這三種覺悟都圓滿了,萬種的功德也都具備了,所以就稱為佛。
小乘的教理中,他們認為只有釋迦牟尼佛一位佛,不承認另有其他的佛。小乘法,就是釋迦牟尼佛最初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說的法,所以這些小乘人只知道有釋迦牟尼佛,不知道其他世界上也都有無量諸佛。因為他不知道,所以就說沒有十方佛
,只有釋迦牟尼佛。那麼十方佛是不是沒有呢?不是的。他承認有十方佛,也有十方佛;他不承認有十方佛,還是有十方佛。這十方佛和釋迦牟尼佛是一個的,所以說「十方三世佛,同共一法身」。
現在這位普賢菩薩發廣大的行願,修行這種的願有多大呢?這種願,是一種不可思議境界的願,沒有辦法能知道他這個願
有多大,所以稱普賢菩薩為願王,他是願中之王。
這第一願「禮敬諸佛」,不是單單就頂禮釋迦牟尼佛或者阿彌陀佛,是一禮一切禮,一佛一切佛。禮 一佛就是禮一切佛
,禮一切佛也就是禮一佛;禮一切佛而不著一切佛,禮一佛也不著一佛。就是要行實相平等禮,雖然是禮一切佛和一佛,而不要著住這個相上。不要說:「我這回功德可是大了!我拜了這麼多佛,其他人都沒有我這樣修行的。」拜佛不要著相,這叫禮敬諸佛。
禮敬諸佛,諸佛是不是需要我們禮敬呢?我們禮佛,佛也是佛;我們不禮佛,佛仍然是佛。並不是我們禮佛,佛就得到多一點的好處,佛就大一點;我們不禮佛,佛就得不著好處,佛就小一點。我們禮佛,是盡上我們眾生的這種恭敬心,在佛的份上是不增不減的,所以禮佛不要執著。
「二者稱譖如來」:如來為什麼要稱讚呢?如來也不需要稱讚。不是像我們人似的,你稱讚他,他就高興了,鼻子也笑了,眼睛也笑了。你不讚歎他,哈!他的鼻子也發脾氣了,眼睛也發脾氣了。 要是那樣,佛就和人沒有分別了,我們也就不需要拜他、不需要讚歎他。為什麼?他還是和凡夫一樣,我們又何必拜他、讚他呢?佛既然不需要讚,那我們為什麼還要讚佛呢?這豈不是太矛盾了嗎?這不是矛盾。我們讚歎佛,對我們 自己的自性上有功德。有什麼功德呢?我們每個人自性上都有光。你讚歎佛,你自性的光就現出來了,照破你的黑暗。你讚歎佛的功德,無形中你自己就不會造罪業、不會打妄想了。你少打一點妄想,你那智慧光就露出來多一點。為什麼修道人怕打妄想?也就是這個。你打一個妄想,就把你那自性好像染上一層黑的東西似的;你不打妄想,你自性的光明就顯露出來,就光明一點。你讚歎佛的時候,你心裏是歡喜佛,歡喜佛就和佛的智慧光相合了,你的自性光明也就會露出來。
怎麼叫稱讚如來呢?譬如說:
天上天下無如佛,十方世界亦無比;
世間所有我盡見,一切無有如佛者。
這就是稱讚如來。天的上邊和天的下邊,也就是地的上邊,沒有任何的神、菩薩、羅漢、辟支佛可以和佛比的,誰也都比不了佛。不單天上、天下沒有可以和佛比的,就是十方世界也沒有可以和佛比的。你看我們這個世界雖然有美洲、澳洲、亞洲、歐洲、非洲五大 洲,但這五大洲僅僅就是一個世界之一,還有十方的世界。這十方世界有無量無邊那麼多的世界。現在預備用火箭送人到月球去,月球也可以說是其他世界之一,不過是一個小世界,不是一個大世界。十方世界的人和物雖然多得很,但是也沒有可以與佛比的。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一切,我都看遍了,所有的一切都沒有可以和佛比的。
又或者說:
阿彌陀佛身金色,相好光明無等倫;
白毫宛轉五須彌,紺目澄清四大海。
光中化佛無數億,化菩薩眾亦無邊;
四十八願度眾生,九品咸令登彼岸。
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的身體是金色的,他的三十二相、八十種隨形好,光明遍照,沒有可 以和他比的。阿彌陀佛眉間的白毫相光,宛轉有多大呢?有五個須彌山那麼大。阿彌陀佛的眼睛有多大呢?他那紺色的眼目,澄清好像四大海那麼大。佛的眼睛就有 四 個大海那麼大,你看佛的身該有多大!阿彌陀佛的佛光裏頭又化出無量無邊那麼多的佛。他不是單單就化佛,而且還化出很多很多的菩薩;不單單只化菩薩,而且還 化聲聞、緣覺;不單單就化聲聞、緣覺,也化出無量無邊的六道眾生。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個大願,願願來度脫一切眾生。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華分為九品,在每一品裏 又分出九品,所以九九就有八十一品蓮華,接引眾生到涅槃彼岸,往生到極樂世界去。這都是稱讚如來的一部份,修這種的功德就要這樣稱讚如來。
「如 來」,《金剛經》上說:「如來者,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故名如來。」「如」就是一個靜, 「來」就是個動。如來可以說是好像來了,但是他的本體還沒有動,來無所從來,去也無所從去。「如」就是個理,「來」就是個事,這也就是本經「理事無礙」的 境界,本經有理法界、事法界、理事無礙法界、事事無礙法界。「如來」是個理事無礙的法界,也是佛的十個名號之一。
「三者廣修供養」:廣是廣大,修就是要去行,廣大去修行這供養。供養有很多種,有以身供養,有 以心供養,有以身心來供養。什麼是以身供養?好像出家的二眾弟子,這就是以身來供養諸佛,以身來做佛事,以身來修行佛法。不但以身來供養,也可以說是以心 來供養,以真心來修行佛法,天天向佛叩頭、禮拜、誦經,念念不忘,總是歡喜修行佛法,以身心來供養。又譬如一般在家人,沒能正式出家,或者忙裏偷閒到寺 裡給佛上支香拜拜佛,這也叫以身心來供養。有的或者身沒有來,忙得沒有時間,每天在家裏誠心敬意的向佛上一支香,叩頭頂禮,作這觀想來拜佛,這也是以身心來供養。或者又有因為路途遙遠種種的情形,也都可以這樣來做心供養和身供養。或者用香、花來供養,或者在佛前點燈、點蠟燭來供佛,又或者用乾果、新的衣服 來供養佛,有這種種的供養。
供養本來有十種,十種供養變成百種供養,百種供養又變成千種、萬種的供養,這就叫廣修供養。我 們在一尊佛前供養,就觀想遍供法界無量無邊這麼多佛;法界無量無邊這麼多的佛,每一尊佛的前邊,都有我們的身在那兒對著佛修供養。你這樣一觀想,這就叫法 界供養。法界的供養,也就成就法界的功德;成就法界的功德,就得到法界的智慧;得到法界的智慧,就圓成法界的果位。所以廣修供養就是盡你的力量來供養,你 有多大力量就盡多大力量來供養佛、供養法、供養僧。普賢菩薩就是修這種行門,他廣修供養三寶。
「四者懺悔業障」:「懺」是懺其前愆,把以前的罪過要改了它;「悔」是悔其後過,讓以後的罪過不再生。所以,懺悔可以說是已生的惡令它斷,未生的惡令它不生;也可以說是已生的善令它增長,未生的善令它生;也可以說是已生的善令它生生不已,未生的善 令它增增不已。
「業」有很多種,業障是三障之一,三障是業障、報障、煩惱障。現在說的懺悔業障,也就是懺悔報障,也就是懺悔煩惱障。業障總起來有三種業,就是身業、口業、意業。身所造的業有殺業、盜業、婬業。殺生,往粗了說, 就是殺大的生物;往細了說,就是殺最微細的生物,好像殺螞蟻、蚊蟲、蒼蠅這一些個最小的生命,這也叫殺。除了粗殺、細殺之外,還有意念殺。怎麼叫意念殺呢?雖然你沒有真的殺,但你在心裏頭想殺,這在性戒上已經就犯殺戒了。在自性上應該不殺,但你心裏動了這麼一個殺念,這在菩薩戒裏邊也算犯殺戒了。你動了 一個殺念、殺因、殺緣、殺法、殺業,這都叫犯戒。
盜也是這樣,往大了說,去盜竊人家的國家;小的來說,偷人家的人民;再往小了來說,偷人家一針一線、一草一木。總而言之,人家沒有給你,你把人家的東西拿到手,這都謂之盜。
婬業,也有大有小,有粗有細,乃至於心裏邊動了一個婬念,在自性上已經就不清淨了。
意有貪、瞋、癡三惡,有貪心造的業、瞋心造的業、癡心造的業。口有綺語、妄語、惡口、兩舌四惡。這種種的行為都是造罪業的地方,我們現在都要發心來懺悔,已經做過的以後就不做了,把它斷了;沒有做過的不要叫它生出來,這叫懺悔業障。怎麼懺悔呢? 在佛前或者痛心疾首,很痛心地涕淚悲泣那麼來懺悔。你用真心懺悔,業障自然也就消除了。
「五者隨喜功德」:「隨」就是隨順或者跟隨,「喜」是歡喜,「功」是所立的功,「德」是所做的德行。隨喜,也可以說是叫他人隨喜自己來做功德,也可以說是自己 隨喜他人去做功德。你想要懺悔業障,一定要隨喜功德,要做種種的功德。你懺悔自己的業障, 一時或者這業障不能消除,這就應該做功德,所以說隨喜功德也就是懺悔業障,懺悔業障也就是隨喜功德。那為什麼又說第五是隨喜功德?因為第四是專門懺悔業 障,你想懺悔業障,就應該實行第五的隨喜功德。
隨喜功德就包括做一切的善事,所有的善功德你都要隨喜,所有的罪孽過都不要造。怎麼樣隨喜善功德呢?好像有人提議做一件對人有利益的事情,做好事這叫善。什麼叫立功?功者共也,就是公共的事情、大家的事情,你要做多一點。你看那「功」字,是一個工作的「工」,再加上一個「力」字,這就言其你要出力,尤其做公共的事情,你要儘量出一點力量。現在這種事情多數由政府來做,譬如修橋、補路,這都是立功的地方。你所做的事情,讓大家都能得到利益,這都叫功。功在那個地方可以存在的, 一般人可以見得著的,這叫功。有一種形象的,人人都知道這件事情是誰做的,好像你為某一所學校建了多少間校舍,在這校舍門上刻上你的名字,這都叫立功了。
德是行而有得於心謂之德。你所做的事情,令你自己心裏歡喜,這就是德。你立功一般人會知道,這種德行的事情,一般人就不一定知道。德有顯德、祕德之分。顯德,是你所做的事情令一般人都很高興,都很顯著的知道。祕德,是你所做的事情對大家都有利益, 但是一般人還不知道,好像有了神通,在無形中去幫助所有的眾生,而他們都不知道,這就是祕德。
隨喜功德,是自己所做的好事,應該令其他人也隨著來做,叫其他人隨喜自己的功德;其他人做好事,你知道了,也應該盡你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他,這叫隨喜他人的功德。隨喜功德,不單隨喜自己,也隨喜他人,乃至於隨喜法界所有眾生所歡喜做的善功德,你也都要幫忙做去。隨喜功德,又有隨喜佛的功德、菩薩的功德、聲聞緣覺的功德,隨喜一切眾生的功德
。怎麼叫隨喜佛的功德?譬如你講經說法,教化眾生,這就是隨喜佛的功德。你提倡教人行六度萬行、行菩薩道,這就是隨喜菩薩的功德。你提倡教人修十二因緣,這就是隨喜緣覺的功德。
你令一切的人知道修四諦法,這是隨喜聲聞的功德。你隨喜天、人修五戒十善,這叫隨喜天、人的功德。所以隨喜功德講起來是無窮無盡的,現在就只講一個大概。
怎麼叫稱讚如來呢?譬如說:
天上天下無如佛,十方世界亦無比;
世間所有我盡見,一切無有如佛者。
這就是稱讚如來。天的上邊和天的下邊,也就是地的上邊,沒有任何的神、菩薩、羅漢、辟支佛可以和佛比的,誰也都比不了佛。不單天上、天下沒有可以和佛比的,就是十方世界也沒有可以和佛比的。你看我們這個世界雖然有美洲、澳洲、亞洲、歐洲、非洲五大 洲,但這五大洲僅僅就是一個世界之一,還有十方的世界。這十方世界有無量無邊那麼多的世界。現在預備用火箭送人到月球去,月球也可以說是其他世界之一,不過是一個小世界,不是一個大世界。十方世界的人和物雖然多得很,但是也沒有可以與佛比的。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一切,我都看遍了,所有的一切都沒有可以和佛比的。
又或者說:
阿彌陀佛身金色,相好光明無等倫;
白毫宛轉五須彌,紺目澄清四大海。
光中化佛無數億,化菩薩眾亦無邊;
四十八願度眾生,九品咸令登彼岸。
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的身體是金色的,他的三十二相、八十種隨形好,光明遍照,沒有可 以和他比的。阿彌陀佛眉間的白毫相光,宛轉有多大呢?有五個須彌山那麼大。阿彌陀佛的眼睛有多大呢?他那紺色的眼目,澄清好像四大海那麼大。佛的眼睛就有 四 個大海那麼大,你看佛的身該有多大!阿彌陀佛的佛光裏頭又化出無量無邊那麼多的佛。他不是單單就化佛,而且還化出很多很多的菩薩;不單單只化菩薩,而且還 化聲聞、緣覺;不單單就化聲聞、緣覺,也化出無量無邊的六道眾生。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個大願,願願來度脫一切眾生。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華分為九品,在每一品裏 又分出九品,所以九九就有八十一品蓮華,接引眾生到涅槃彼岸,往生到極樂世界去。這都是稱讚如來的一部份,修這種的功德就要這樣稱讚如來。
「如 來」,《金剛經》上說:「如來者,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故名如來。」「如」就是一個靜, 「來」就是個動。如來可以說是好像來了,但是他的本體還沒有動,來無所從來,去也無所從去。「如」就是個理,「來」就是個事,這也就是本經「理事無礙」的 境界,本經有理法界、事法界、理事無礙法界、事事無礙法界。「如來」是個理事無礙的法界,也是佛的十個名號之一。
「三者廣修供養」:廣是廣大,修就是要去行,廣大去修行這供養。供養有很多種,有以身供養,有 以心供養,有以身心來供養。什麼是以身供養?好像出家的二眾弟子,這就是以身來供養諸佛,以身來做佛事,以身來修行佛法。不但以身來供養,也可以說是以心 來供養,以真心來修行佛法,天天向佛叩頭、禮拜、誦經,念念不忘,總是歡喜修行佛法,以身心來供養。又譬如一般在家人,沒能正式出家,或者忙裏偷閒到寺 裡給佛上支香拜拜佛,這也叫以身心來供養。有的或者身沒有來,忙得沒有時間,每天在家裏誠心敬意的向佛上一支香,叩頭頂禮,作這觀想來拜佛,這也是以身心來供養。或者又有因為路途遙遠種種的情形,也都可以這樣來做心供養和身供養。或者用香、花來供養,或者在佛前點燈、點蠟燭來供佛,又或者用乾果、新的衣服 來供養佛,有這種種的供養。
供養本來有十種,十種供養變成百種供養,百種供養又變成千種、萬種的供養,這就叫廣修供養。我 們在一尊佛前供養,就觀想遍供法界無量無邊這麼多佛;法界無量無邊這麼多的佛,每一尊佛的前邊,都有我們的身在那兒對著佛修供養。你這樣一觀想,這就叫法 界供養。法界的供養,也就成就法界的功德;成就法界的功德,就得到法界的智慧;得到法界的智慧,就圓成法界的果位。所以廣修供養就是盡你的力量來供養,你 有多大力量就盡多大力量來供養佛、供養法、供養僧。普賢菩薩就是修這種行門,他廣修供養三寶。
「四者懺悔業障」:「懺」是懺其前愆,把以前的罪過要改了它;「悔」是悔其後過,讓以後的罪過不再生。所以,懺悔可以說是已生的惡令它斷,未生的惡令它不生;也可以說是已生的善令它增長,未生的善令它生;也可以說是已生的善令它生生不已,未生的善 令它增增不已。
「業」有很多種,業障是三障之一,三障是業障、報障、煩惱障。現在說的懺悔業障,也就是懺悔報障,也就是懺悔煩惱障。業障總起來有三種業,就是身業、口業、意業。身所造的業有殺業、盜業、婬業。殺生,往粗了說, 就是殺大的生物;往細了說,就是殺最微細的生物,好像殺螞蟻、蚊蟲、蒼蠅這一些個最小的生命,這也叫殺。除了粗殺、細殺之外,還有意念殺。怎麼叫意念殺呢?雖然你沒有真的殺,但你在心裏頭想殺,這在性戒上已經就犯殺戒了。在自性上應該不殺,但你心裏動了這麼一個殺念,這在菩薩戒裏邊也算犯殺戒了。你動了 一個殺念、殺因、殺緣、殺法、殺業,這都叫犯戒。
盜也是這樣,往大了說,去盜竊人家的國家;小的來說,偷人家的人民;再往小了來說,偷人家一針一線、一草一木。總而言之,人家沒有給你,你把人家的東西拿到手,這都謂之盜。
婬業,也有大有小,有粗有細,乃至於心裏邊動了一個婬念,在自性上已經就不清淨了。
意有貪、瞋、癡三惡,有貪心造的業、瞋心造的業、癡心造的業。口有綺語、妄語、惡口、兩舌四惡。這種種的行為都是造罪業的地方,我們現在都要發心來懺悔,已經做過的以後就不做了,把它斷了;沒有做過的不要叫它生出來,這叫懺悔業障。怎麼懺悔呢? 在佛前或者痛心疾首,很痛心地涕淚悲泣那麼來懺悔。你用真心懺悔,業障自然也就消除了。
「五者隨喜功德」:「隨」就是隨順或者跟隨,「喜」是歡喜,「功」是所立的功,「德」是所做的德行。隨喜,也可以說是叫他人隨喜自己來做功德,也可以說是自己 隨喜他人去做功德。你想要懺悔業障,一定要隨喜功德,要做種種的功德。你懺悔自己的業障, 一時或者這業障不能消除,這就應該做功德,所以說隨喜功德也就是懺悔業障,懺悔業障也就是隨喜功德。那為什麼又說第五是隨喜功德?因為第四是專門懺悔業 障,你想懺悔業障,就應該實行第五的隨喜功德。
隨喜功德就包括做一切的善事,所有的善功德你都要隨喜,所有的罪孽過都不要造。怎麼樣隨喜善功德呢?好像有人提議做一件對人有利益的事情,做好事這叫善。什麼叫立功?功者共也,就是公共的事情、大家的事情,你要做多一點。你看那「功」字,是一個工作的「工」,再加上一個「力」字,這就言其你要出力,尤其做公共的事情,你要儘量出一點力量。現在這種事情多數由政府來做,譬如修橋、補路,這都是立功的地方。你所做的事情,讓大家都能得到利益,這都叫功。功在那個地方可以存在的, 一般人可以見得著的,這叫功。有一種形象的,人人都知道這件事情是誰做的,好像你為某一所學校建了多少間校舍,在這校舍門上刻上你的名字,這都叫立功了。
德是行而有得於心謂之德。你所做的事情,令你自己心裏歡喜,這就是德。你立功一般人會知道,這種德行的事情,一般人就不一定知道。德有顯德、祕德之分。顯德,是你所做的事情令一般人都很高興,都很顯著的知道。祕德,是你所做的事情對大家都有利益, 但是一般人還不知道,好像有了神通,在無形中去幫助所有的眾生,而他們都不知道,這就是祕德。
隨喜功德,是自己所做的好事,應該令其他人也隨著來做,叫其他人隨喜自己的功德;其他人做好事,你知道了,也應該盡你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他,這叫隨喜他人的功德。隨喜功德,不單隨喜自己,也隨喜他人,乃至於隨喜法界所有眾生所歡喜做的善功德,你也都要幫忙做去。隨喜功德,又有隨喜佛的功德、菩薩的功德、聲聞緣覺的功德,隨喜一切眾生的功德
。怎麼叫隨喜佛的功德?譬如你講經說法,教化眾生,這就是隨喜佛的功德。你提倡教人行六度萬行、行菩薩道,這就是隨喜菩薩的功德。你提倡教人修十二因緣,這就是隨喜緣覺的功德。
你令一切的人知道修四諦法,這是隨喜聲聞的功德。你隨喜天、人修五戒十善,這叫隨喜天、人的功德。所以隨喜功德講起來是無窮無盡的,現在就只講一個大概。
「六者請轉法輪」:什麼是法輪?「輪」以摧伏為義, 這一個法輪是摧伏天魔外道,令正法久住。佛成佛之後,三轉四諦法輪度五比丘,這就是轉法輪。請佛、菩薩、聲聞、緣覺、羅漢說法,請所有的法師說法,這都叫 請轉法輪 。好像我們每天講經,有兩位居士或者法師出來請法,這就是普賢行中第六的請轉法輪。請轉法輪有什麼好處呢?這個世界上若有人轉法輪,魔王就不敢出世;若沒有人轉法輪,那魔王就要出世了,這是一點。還有,你在這兒請法,轉法輪的這種功德就都是因你請法而成就 ,所以你這就有功德,就會開智慧。再者,請轉法輪也就是隨喜功德。因為你請法師給大家說法,對大家都有利益,這其中也就是隨喜功德。所以這十大願都是連著的,好像你要懺悔業障就要隨喜功德,你想隨喜功德就要請轉法輪。請轉法輪是最大的隨喜功德。
不單單講經說法叫轉法輪,凡是做一切關於佛教的事,這都叫轉法輪。好像印這個notice也叫轉法輪,果前提議做記錄也是轉法 輪,現在這個錄音機在錄音也是轉法輪,你翻譯也叫轉法輪。他們這兒現在寫筆記,將來記清楚了就講給人聽,這就是在準備轉法輪。我們誦經、拜經也是請轉法 輪。凡是你在佛教裏做一些有益佛教的事情,都是叫轉法輪。你看我們前邊這幾個中國字,也就是在轉大法輪;我們每一天晚間都講經,這也是轉法輪;白天打坐, 這也是轉法輪,沒有一樣不是轉法輪的。現在我們在這個地方就是在請轉法輪,只要你明白了,這就是請轉法輪。你若沒明白,覺得做這個工作太疲倦、太辛苦了, 哈!這就是怕轉法輪。
「七者請佛住世」:佛出世、住世,然後又入涅槃。佛住世的時候,好像世間有太陽一樣,舉世都光明 。佛入涅槃,世界就黑暗了,所以普賢菩薩就發大願,請佛常常住在世上,不要入涅槃。佛是滿眾生願的,若是所有的眾生都請佛住世,佛就不入涅槃;若沒有人請佛住世,佛把他所應教化的眾生教化完了就要入涅槃了,所以普賢菩薩的第七願就要請佛住世。
「八者常隨佛學」:普賢菩薩又發願要常常地跟著佛來學佛法。佛法是很多、很多的,但是我們學佛法不要怕多。你學得越多,智慧就越多,好像阿難尊者,為什麼他的記憶力那麼好?所謂「佛法如大海,流入阿難心」,為什麼佛法就好像大海的水似的,都流到阿難的心裏去了?因為阿難尊者,生生世世都注重多聞,所以他的記憶力才那麼好。這常隨佛學裏邊就包含著不要懈怠、懶惰、昏沉,要勤修戒門、慧門、定門,息滅貪心、瞋心、癡心。你能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,這就是常隨佛學。
「九者恆順眾生」:這「恆」當一個「常」字講,就是恆常不變;「順」就是依順,依著眾生的境界。眾生都是顛倒的,那麼你是不是恆順眾生的顛倒呢?眾生根本就沒有知識,你順著這些沒有知識的眾生,不也就走到愚癡的路上去了嗎?恆順眾生,是順著眾生的習慣,又要把他從逆流中救出來,這叫恆順。怎麼說從逆流裏頭把他救出來呢?因為眾生都是顛倒的,顛倒就是逆流。好像水往東流,你從東往西那麼擺這個船, 這就叫逆流。你若是順著眾生就不能成佛,你若是想成 佛就不能順眾生。普賢菩薩為什麼又要恆順眾生呢?就是要從逆流中,把眾生順過來,把他們從逆流裏邊救出 來,所謂「逆凡夫六塵流,入聖人法性流」,這是恆順眾生。要不然,你順著眾生,他歡喜造業,難道你這個菩薩也要跟著造罪嗎?眾生有一種迷惑,迷惑就造業, 造業就受果報。你也跟著眾生去起惑、造業、受果報?那不也就變成眾生了。
恆順眾生,是常常不厭煩地去教化眾生,令眾生反迷歸覺,離開迷途得到覺悟。所以恆順眾生也就是精進波羅蜜,精進波羅蜜就是不厭煩造罪的眾生。眾生造很多罪業,佛也不厭棄他,不會說:「喔,你這個眾生造這麼多罪業,我不度你囉,由著你墮地獄去!」佛沒有這個心。就是眾生造罪業,佛也對眾生有一種慈悲心、喜捨心,來度這個眾生,這是真正精進波羅蜜。
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道的時候,有一生在山上修布施精進波羅蜜。有一次,下了很多天的大雪,山上一切的東西都被雪給遮蓋上。有一隻母老虎帶著小老虎,出來找吃的東西也找不著。眼看小老虎就要餓死,母老虎也餓得走不動了。釋迦牟尼佛看見了,心想:「我願把我這個身體布施給老虎吃,讓牠們吃了之後,發菩提心,成無上道。」發了這個願後,他把衣服往頭上一蒙,就跳到老虎的身邊去,捨身餵老虎了。這是布施波羅蜜,也是精進波羅蜜,也是恆順眾生的一部份。佛恆順眾生是這樣的,我們恆順眾生就要把眾生度過來,不是說:「普賢菩薩說要恆順眾生,有的眾生吃迷魂藥 的,我也跟著他吃一點迷魂藥;有的喝迷魂酒的,我也跟著他喝一點迷魂酒;有的做迷魂事的,我也跟著他做一點迷魂事」,這不叫恆順眾生。恆順眾生是把眾生從迷途裏邊拉出來,叫眾生來順我,來跟著我修道,這叫恆順眾生。你不要誤解了「恆順眾生」,就跟著眾生跑,跑來跑去,把家都丟了!不知道那個地方是自己的家鄉了。
「十者普皆迴向」:普是普遍,皆是完全。普皆迴向,就是所有的一切事都迴向。迴向什麼呢?迴向給諸佛。把每一天所做的功德都迴向給諸佛,所以才說:
願以此功德,莊嚴佛淨土;
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途苦。
若有見聞者,悉發菩提心;
盡此一報身,同生極樂國。
這就是迴向。迴是回來,是向裏邊來;向是向外邊去。先要回來,然後才可以向外邊去。回到什麼地方來呢?一切一切我都要以凡夫來迴向聖人,就是以眾生來迴向諸佛。迴凡向聖,這是迴向;迴眾向佛,這是迴向;迴事向理,這是迴向;迴小向大,這是迴向;迴自向他,這是迴向。
怎麼叫迴自向他?譬如我做了一些個好事,我把我所做的功德都迴向給我的朋友,令他也發菩提心, 成無上道,這叫迴自向他。迴事向理,我做這個事情雖然是有形的,但是我要迴向這個理,理是無形的,把有形的功德迴向沒有窮盡那麼多的法界。迴小向大,我以前是修小乘法的,現在我不修小乘法了,要修習大乘法,這叫迴小向大。
又譬如我們天天講經就是法布施,是布施中的最殊勝的一種,可以說比用七寶布施三千大千世界的功德都大。這功德雖然這麼大,可是我自己不要,而願以講經、說法、轉大法輪這種的功德,來莊嚴十方諸佛的淨土。上以報天地、國王、父母
、師長這種種的恩;下就救濟地獄、餓鬼、畜生這三途的苦惱。假設有遇見講經的法會,有聽見這法的人,趕快都發菩提覺道的心,等我們現在這個報身沒有了之後,一起都生到極樂世界去。這就是迴向。普賢菩薩的第十個願就是普皆迴向,他把所做一切的功德都迴向給諸佛。
不單單講經說法叫轉法輪,凡是做一切關於佛教的事,這都叫轉法輪。好像印這個notice也叫轉法輪,果前提議做記錄也是轉法 輪,現在這個錄音機在錄音也是轉法輪,你翻譯也叫轉法輪。他們這兒現在寫筆記,將來記清楚了就講給人聽,這就是在準備轉法輪。我們誦經、拜經也是請轉法 輪。凡是你在佛教裏做一些有益佛教的事情,都是叫轉法輪。你看我們前邊這幾個中國字,也就是在轉大法輪;我們每一天晚間都講經,這也是轉法輪;白天打坐, 這也是轉法輪,沒有一樣不是轉法輪的。現在我們在這個地方就是在請轉法輪,只要你明白了,這就是請轉法輪。你若沒明白,覺得做這個工作太疲倦、太辛苦了, 哈!這就是怕轉法輪。
「七者請佛住世」:佛出世、住世,然後又入涅槃。佛住世的時候,好像世間有太陽一樣,舉世都光明 。佛入涅槃,世界就黑暗了,所以普賢菩薩就發大願,請佛常常住在世上,不要入涅槃。佛是滿眾生願的,若是所有的眾生都請佛住世,佛就不入涅槃;若沒有人請佛住世,佛把他所應教化的眾生教化完了就要入涅槃了,所以普賢菩薩的第七願就要請佛住世。
「八者常隨佛學」:普賢菩薩又發願要常常地跟著佛來學佛法。佛法是很多、很多的,但是我們學佛法不要怕多。你學得越多,智慧就越多,好像阿難尊者,為什麼他的記憶力那麼好?所謂「佛法如大海,流入阿難心」,為什麼佛法就好像大海的水似的,都流到阿難的心裏去了?因為阿難尊者,生生世世都注重多聞,所以他的記憶力才那麼好。這常隨佛學裏邊就包含著不要懈怠、懶惰、昏沉,要勤修戒門、慧門、定門,息滅貪心、瞋心、癡心。你能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,這就是常隨佛學。
「九者恆順眾生」:這「恆」當一個「常」字講,就是恆常不變;「順」就是依順,依著眾生的境界。眾生都是顛倒的,那麼你是不是恆順眾生的顛倒呢?眾生根本就沒有知識,你順著這些沒有知識的眾生,不也就走到愚癡的路上去了嗎?恆順眾生,是順著眾生的習慣,又要把他從逆流中救出來,這叫恆順。怎麼說從逆流裏頭把他救出來呢?因為眾生都是顛倒的,顛倒就是逆流。好像水往東流,你從東往西那麼擺這個船, 這就叫逆流。你若是順著眾生就不能成佛,你若是想成 佛就不能順眾生。普賢菩薩為什麼又要恆順眾生呢?就是要從逆流中,把眾生順過來,把他們從逆流裏邊救出 來,所謂「逆凡夫六塵流,入聖人法性流」,這是恆順眾生。要不然,你順著眾生,他歡喜造業,難道你這個菩薩也要跟著造罪嗎?眾生有一種迷惑,迷惑就造業, 造業就受果報。你也跟著眾生去起惑、造業、受果報?那不也就變成眾生了。
恆順眾生,是常常不厭煩地去教化眾生,令眾生反迷歸覺,離開迷途得到覺悟。所以恆順眾生也就是精進波羅蜜,精進波羅蜜就是不厭煩造罪的眾生。眾生造很多罪業,佛也不厭棄他,不會說:「喔,你這個眾生造這麼多罪業,我不度你囉,由著你墮地獄去!」佛沒有這個心。就是眾生造罪業,佛也對眾生有一種慈悲心、喜捨心,來度這個眾生,這是真正精進波羅蜜。
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道的時候,有一生在山上修布施精進波羅蜜。有一次,下了很多天的大雪,山上一切的東西都被雪給遮蓋上。有一隻母老虎帶著小老虎,出來找吃的東西也找不著。眼看小老虎就要餓死,母老虎也餓得走不動了。釋迦牟尼佛看見了,心想:「我願把我這個身體布施給老虎吃,讓牠們吃了之後,發菩提心,成無上道。」發了這個願後,他把衣服往頭上一蒙,就跳到老虎的身邊去,捨身餵老虎了。這是布施波羅蜜,也是精進波羅蜜,也是恆順眾生的一部份。佛恆順眾生是這樣的,我們恆順眾生就要把眾生度過來,不是說:「普賢菩薩說要恆順眾生,有的眾生吃迷魂藥 的,我也跟著他吃一點迷魂藥;有的喝迷魂酒的,我也跟著他喝一點迷魂酒;有的做迷魂事的,我也跟著他做一點迷魂事」,這不叫恆順眾生。恆順眾生是把眾生從迷途裏邊拉出來,叫眾生來順我,來跟著我修道,這叫恆順眾生。你不要誤解了「恆順眾生」,就跟著眾生跑,跑來跑去,把家都丟了!不知道那個地方是自己的家鄉了。
「十者普皆迴向」:普是普遍,皆是完全。普皆迴向,就是所有的一切事都迴向。迴向什麼呢?迴向給諸佛。把每一天所做的功德都迴向給諸佛,所以才說:
願以此功德,莊嚴佛淨土;
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途苦。
若有見聞者,悉發菩提心;
盡此一報身,同生極樂國。
這就是迴向。迴是回來,是向裏邊來;向是向外邊去。先要回來,然後才可以向外邊去。回到什麼地方來呢?一切一切我都要以凡夫來迴向聖人,就是以眾生來迴向諸佛。迴凡向聖,這是迴向;迴眾向佛,這是迴向;迴事向理,這是迴向;迴小向大,這是迴向;迴自向他,這是迴向。
怎麼叫迴自向他?譬如我做了一些個好事,我把我所做的功德都迴向給我的朋友,令他也發菩提心, 成無上道,這叫迴自向他。迴事向理,我做這個事情雖然是有形的,但是我要迴向這個理,理是無形的,把有形的功德迴向沒有窮盡那麼多的法界。迴小向大,我以前是修小乘法的,現在我不修小乘法了,要修習大乘法,這叫迴小向大。
又譬如我們天天講經就是法布施,是布施中的最殊勝的一種,可以說比用七寶布施三千大千世界的功德都大。這功德雖然這麼大,可是我自己不要,而願以講經、說法、轉大法輪這種的功德,來莊嚴十方諸佛的淨土。上以報天地、國王、父母
、師長這種種的恩;下就救濟地獄、餓鬼、畜生這三途的苦惱。假設有遇見講經的法會,有聽見這法的人,趕快都發菩提覺道的心,等我們現在這個報身沒有了之後,一起都生到極樂世界去。這就是迴向。普賢菩薩的第十個願就是普皆迴向,他把所做一切的功德都迴向給諸佛。